校园生活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生活  -  师德师风  -  正文

【师道 • 师说】郭素芬——教书育人行致远 心中有爱为人师

发布时间:2024-05-31      浏览量:

图片

《师道 • 师说》栏目第十七期我们将走进郭素芬老师的师道传承故事。

图片

郭素芬:基础教育部教师,讲师,毕业于包头师范学院。主要承担语文教学工作。曾获得校级“教学能手”荣誉称号。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走上三尺讲台已近十七载。多少个寒来暑往,流逝的是岁月,变化的是容颜,不变的是我对教育事业的执著与炽热的情怀。曾经有人问我,你为什么要当老师?我想,是儿时对老师的崇拜,种下的那颗“长大后我要成为你”的种子生了根、发了芽、结了果,是人们对教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赞美,是想与青春作伴,做学生成长路上的摆渡人吧。后来,我常常问自己:什么样的老师是好老师?如何成为一名好老师?于是,我不断思考,上下求索,从古今中外的圣贤、名家到身边的优秀教师,终于,我从他们身上找到了答案。

一、立德树人,坚守育人初心

“德者,师者之魂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明确要求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师德是为人师表,以身示范。学生时代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老师说的、做的,直接影响到他们对人生与社会的看法,甚至会影响孩子习惯的形成。因此,教师要以德施教、以德立身,涵养高尚师德,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要努力成长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孔子的一生,始终以自身的言行为学生塑造着教师的角色形象,充分起到了典范作用,被后人尊为“万世师表”。他提倡正人先正己,“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问从政之事,孔子回答:“先之,劳之。”“先之”就是身体力行,于教师而言,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

师德是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师者,君子也,莫以利而教,莫以教谋利,苟以利教,苟以谋利,则失道也。泰戈尔说:“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就让我从事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绿荫的。”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

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在照亮学生未来的同时,也辉煌自己的人生。张桂梅同志坚守教育报国初心,牢记立德树人使命,扎根贫困地区40多年,立志用教育扶贫斩断贫困代际传递,倾力建成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让1600余名贫困山区女学生圆梦大学。几十年来,她始终艰苦朴素、甘守清贫,却把自己的工资、奖金和社会各界捐助她治病的100多万元全部投入教育事业。“俯首甘为儒子牛”是鲁迅先生的写照也是张桂梅的写照。

二、教书育人,拥有仁爱之心

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教师是爱的使者。作为教师,我们要尊重、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这样才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育才有力度和效果。作为教师,在教育中,我们若能始终想着两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样的情感体验就能使我们对学生少一份苛求,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责,多一份尊重,学生内心那颗爱的种子便会在教师的精心呵护之下生根、发芽。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发光点”,然后赏识学生的“发光点”,使之成发“发光面”。现实生活中,学生犯错误是难免的,发现学生的错误并不难,难的是如何从错误中发现优点,并用充满爱的语言完成“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陶行知先生用“四颗糖”,既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又让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可谓是教育的典范。

三、精益求精,追求一颗匠心

为师者,惟匠心以致远,当臻于至善。

曾经有一段时间,“教书匠”成为了社会对教师的戏称,甚至在教育领域几乎成为“过街老鼠”。其实,匠,在汉语中并非只是墨守成规,还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之义。我们反对墨守成规的教书匠,欢迎精益求精的教书匠,即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

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将教育作为终身事业,专注、执着于教育教学,力求教育教学工作的精细、极致,并在此过程中体验幸福。于漪“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是工匠精神。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提到一位历史老师“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是工匠精神。甚至于那些拥有某项绝技,如在黑板上反手画圆、随手画地图、能用二十种语气说“你好”、能在开学一周内记住所有学生的姓名等,也体现了工匠精神。

四、学无止境,保持学习的恒心

清泉如许,为有活水。

习近平总书记在“我的读书心得” 中自述:“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关于读书,他说“要力戒浮躁,多用一些时间精心读书、静心思考,主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使自己任何时候才不枯、智不竭”。陶行知先生说:“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我想,作为教师,我们更要端正思想,更新观念,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不仅要有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使自己有“一桶”源源不断的“活水”,走在时代和学生发展的前头,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

五、尽心塑己,常怀一颗谦和之心

为师应该谦和,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尤为重要,无论传道,还是授业、解惑,要有耐心。学生因为不懂才请教老师,老师不可以因为学生懵懂而加以训斥,甚至是鄙夷学生。孔子有个弟子名灭明,字子羽。春秋末年鲁国武城人。相貌丑恶,孔子薄之。毕业后南游江淮,为人敢与去就,率直重诺,从游弟子达三百人,名闻诸侯。孔子闻之,叹气说:“吾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为师应该谦和,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愿意向其他人学习。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又曰:不耻下问。韩愈云: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又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和经验,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学习,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知识,能够接受新的观念和方法,从而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

教育是一场润物无声的渐染,教育是一种春风化雨的感化。在教育的这条道路上,我愿秉红烛之德传道,以园丁之情授业,用仁爱之心解惑,伴学生一路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