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生活  -  师德师风  -  正文

【师道 • 师说】梁月琴——一入师范门,终身师范情

发布时间:2024-05-20      浏览量:

图片

《师道 • 师说》栏目第十六期我们将走进梁月琴老师的师道传承故事。

图片

梁月琴,中共党员,心理健康教育硕士,教授,学前教育系党总支书记,自治区教学名师。

陶行知先生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为师者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师德,这是做好教育的灵魂。师道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教育智能化飞速发展的今天,用平凡与崇高的师德之光,照亮了一片澄澈的天地与净土,这也是教育者最大的幸福。从教近三十年,对师道文化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对师道文化的学习从未停止过。
要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育人理念。从中学学习韩愈的《师说》后,对教师职责根深蒂固的认识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最早的认知却是一直停留在解惑与授业上,觉得老师很厉害,可以解答我们遇到的任何难题,讲授那么多我们认知范围之外的知识,尤其是当老师可以不拿课本不用教案就能滔滔不绝讲完一节课时,眼神里的崇拜是挡也挡不住的。当我自己成为一名老师后,对授业和解惑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一些,我努力备课认真学习教育教学技能,期待有一天自己也能成为一名不用书不用教案不看课件也能口若悬河的老师,那曾经是我对老师最高的憧憬。当终于能做到的时候,再回看忽然发现我似乎注重了知识的传授、问题的答疑却忽视了一直放在最前面的传道。作为一名老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之能更好的生活、工作、学习,更好地适应社会,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入到国家的发展之中,应该是师者更为重要的职责。而我于顿悟中也明白了韩愈为什么把传道放在师者的首位,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能只做“经师”而是要做“人师”,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授业与解惑,更重要的是传道,做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做先进文明的传承者做责任担当的传递者。
拥有“亲其师,信其道”的育人智慧。从最早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到“天地君亲师”,教师一直是备受社会尊崇的令人自豪的职业。在自己成为教师后,我却发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接受各种思想的渠道在不断增加和多样化,对新鲜事物和各类事件的敏感度以及接受度远远超过教师,被学生问倒、被学生质疑的事件屡屡发生,教师曾经的权威地位受到极大地挑战,学生问题也层出不穷,这让很多新手教师猝不及防、欲哭无泪,说好的尊师呢?崇拜的眼神呢?应该有的令行禁止呢?我想这个时候“亲其师、信其道”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与学生共情,走进学生内心,当学生觉得你能理解他能与他产生共鸣,就会亲近你信任你,而你给予的引导也会接受的甘之如饴。那些所谓的“刺头”学生,当我们慢下来静心与学生交流学会倾听,不难发现他们需要的是尊重是支持是理解,只是因为不被认可不会处理各种关系才会想要用极端的方式来凸显自己。当学生放下戒备褪去铠甲,将师生关系从对抗转为知交,建立了彼此的信任,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因此要想让学生认可与支持,要想高效率解决学生管理问题,一定要记得“亲其师、信其道”,通情才能理达,当然这也需要我们做到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教育就是一段用心陪伴的旅程。
养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躬耕态度。对于教师而言,终身学习应该是一个必备的重要能力。在不断学习中适应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学习中提高育人能力,在不断学习中修养仁德。人民教育家于漪有句经典名言:“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教师工作是一个不断探索教育规律坚守教育价值追求教育智慧的过程,教育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这也决定了教师要不断勤学跟上培养对象变化的步伐,要持久笃行做到“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榜样。人生所有的经历都有可能成为教育的资源,身边所有的人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学习效法身边人的优点,改正借鉴身边人的缺点,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精神追求更是一种工作责任。
面对“教育”,我一直心存敬畏,当我们面对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时,当我们面对个体的每一个变化时,都应该有不一样的方式,“因材施教”是我们常常想要做到的也是我们身为教师一直值得追求的目标,愿以最广为流传的师道文化的三句精髓与大家共勉,愿此生一入师范门,终身师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