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生活  -  师德师风  -  正文

【师道 • 师说】马艺滔——弘扬师道文化 传承师道大爱

发布时间:2023-12-17      浏览量:

图片

《师道 • 师说》栏目第十期我们将走进马艺滔老师的师道传承故事。


图片

OUM

图片


马艺滔 ,语文教师,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硕士。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新征程对高校有新的期待,面对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面对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打造“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引导高校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从而指引、教育、感染新时代大学生,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是首当其冲的重要任务。同时,师道是固化于教师群体之中的行为范式、价值范式和形象范式。高校在构建新师道、传承新师道的过程中,回归教育的初心,树立师道价值高尚师德的标杆,赋予传道、授业、解惑以新的时代内涵,不仅仅是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性工作,更是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高等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





以史鉴来,立足中华师道传统,彰显施教精髓
中国有着深厚的师道文化传统。“师道”是教师职业的最高人格理想, 也是中华传统教师文化的核心内容。“师道”一词最早见汉代《汉书·匡衡传》,指学有师承之意。《史记》《庄子》等关于孔子问礼于老子的记载可称之为师道风尚的著名典故。《礼记》中“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代表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关于尊师重教理念的道德层面表达。孔子之后,经由 子、荀子、韩愈、朱熹等人的发展,再到近代蔡元培、张伯 、陶行知、徐特立等教育家的传承和发扬,中华师道传统逐步形成。
那么,新时代高校教师该如何传承师道文化呢?
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教师不仅要将自己的爱播撒给学生,更要教会学生如何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相比一般职业而言,教师在饱含对教育事业热爱的基础上,还应具有大爱情怀。这是一种广博、深沉的情怀,是对祖国无私奉献、对教育事业默默坚守、对学生真诚和平等相待的情怀。
讲台虽小,却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命运;教师虽平凡,却为国家凝心聚魂。教师首先应当培育学生的爱国心、爱国情。高校教师要为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学生的民族情感,引导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烈认同,并内化生成爱国主义情怀。从这个层面来说,新时代教师要具有“仁爱之心”,要努力做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以爱为魂,立足成长核心素养,彰显施教起点
教师是一项充满爱的事业。理想信念是一种价值观念,是人民、民族、国家的共同精神追求。教师是培养人、塑造人的神圣职业,应有不负人民的家国情怀,以理想信念造就党和国家发展所需的人才队伍。心有所信,方能致远。新时代教师应始终坚守为国育才的初心,踔厉奋发,担当使命。理想信念是教师职业道路上的指路明灯,教师心中有信仰,
脚下的路才会走的更坚定,才能引导青年一代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实的走下去。
青年强则国强,青年立则国立。党中央对广大青年的高度关切,是推动祖国未来事业、激励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的源动力。新时代高校教师应怀揣大爱,怀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以建设社会主义为宗旨来培养人才。应该把思想政治建设置于理想信念教育的第一位,把人民、民族和国家的需要时刻放在心中,将个人的价值追求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教师要时刻铭记时代赋予自己的使命和社会责任,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原则对照自身行为。邓小平同志认为知识分子应“又红又专”,教师要“红”就是要做到始终围绕在党的周围,将自己的毕生精力奉献给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用实际行动深化学生对真善美的理解,指引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立足当代大学生成长的核心素养,引领学生成为真正的“人”,成为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用的“人”。从这个层面来说,新时代教师要具有“理想信念”,要努力做锤炼品格的引路人。
以生为本,立足专业培养目标,彰显施教基础
当代学生的综合素质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有着对知识、文化的渴求,也关注社会、科技的发展。因此,新时代的教师,理应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拥有更加专业和全面的知识体系以应对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师在迈入岗位时一般具有较为充足的专业知识素养,但在工作中仍需要时刻注意专业前沿发展动态,尽可能的穷尽学科发展资料,系统地掌握学科发展走向以胜任专业课教学任务。扎实学识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通用知识,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得心应手。新时代的教师要打开教学视野,在积累知识的同时,提升自我的国际视野和历史视野,为我国教育发展开辟新航道。国际视野要求教师时刻关注国际发展动态,在分析问题时可以做到横向比较,把握差异,用辩证的眼光分析国际局势;历史视野要求教师熟悉中国发展史、西方发展史,可以做到纵向比较,在贯通历史的基础上把握未来发展,引导学生站在正确的立场上看待问题。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具备国际化的知识视野。通过掌握专业发展的最新国际动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等途径,保持专业知识的与时俱进。
当下,高校教师要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实干家”。从这个层面来说,教师要具有扎实学识,努力成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
以文化人,立足全面自由发展,彰显施教核心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德育的重要性。2022年在新疆大学考察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
孟子认为教育的宗旨在于指导学生“明人伦”。孟子秉持“性善论”,他认为人如果受到恶的影响,就会破坏人性的“善”,从而沦为小人。孟子希望人们通过学校教育重建正常的伦理关系,以恢复人性的“善”。因此,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从而建立父子、君臣、夫妻、朋友之间正常的伦理道德关系,从整体上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
教师要尊重这一人才培养的辩证法,以德立身、以德施教。师德是深厚的知识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校园、社会中发挥道德楷模的作用,以文化人,启智润心,以文育人,培根铸魂。教师在充分立足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自由发展的育人基础,竭力将自己的言行举止修养到不负“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称号的地步。教师要立德垂范、行为世范,做学生道德修养的一面镜子,在各个方面起到表率的作用。教师要以教师职业道德准则为标准审视自身行为,对不符合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要坚决杜绝;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绳,将其内化于心,并转变为自身从事教育工作的行为准则。
当下,高校教师高度提高以文化人的育人意识,着力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情操。从这个层面来说,教师要具有道德情操,努力成为道德修养的引路人。
新时代的好老师应该是学生的筑梦人,赋予学生圆梦的能力。优秀的教师之于学生是其成长道路上的扶梯,之于学校是其发展的助力剂,之于国家是实现复兴大业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提出好老师应“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四有”好老师的四点要求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仁爱之心是对教师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要求,是做好“人师”的关键;扎实学识是对教师基本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是做好“经师”的核心。经师与人师融为一体,是新时代教师共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