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教学展示  -  正文

劳动光荣——使学生走出心灵的误区(教学案例)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3-10-18      浏览量:

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阿拉腾达尔色楞格郭安

一、案例背景

2004年5月长假,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来到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进行讲座,我有幸初次接触魏老师教育思想,感触很深。这次讲座让我彻底改变了原有的教书育人思想。

讲座中带给我最大的触动点是魏老师的劳动教育观点。他说:“让孩子必须从小学会干家务活。一个好人,首先得爱自己的父母,为父母分忧解愁。这样,孩子长大后才能有责任感,才能对别人有爱心”。

我被这一观点警醒。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如今,多数家长在对待孩子教育的问题上都抱着“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的心态去溺爱孩子。不让孩子干活,把能不能给孩子优质的物质生活当做爱孩子的标准。认为孩子享受生活即可,忽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将孩子培养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学校的小地主。再加上,当前的教育仍然存在过多强调书本知识,极少关注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问题,致使每个孩子都以自我为中心,变得自私、冷漠,不听劝,不会与人交往,不懂尊师敬长,人际交往出现问题,学习出现问题,甚至于道德行为也出现了问题。

实际上,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而我们却把最重要的丢弃不顾,使劳动的教化价值无法得以体现,学生的素质无法得以全面发展。导致学生们不懂得尊重劳动,不懂得珍惜劳动成果,铺张浪费成了普遍现象,甚至有些学生学会了骗取父母的钱财。

在这种背景下我感悟到:作为幼儿师范的老师,对未来幼儿教师的劳动教育该如何开展,是我们不得不去反思并积极探讨的现实问题。

魏老师的劳动教育观点为我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指导建议。从中我收获颇多,近几年积累了数百个成功的案例(视频资料)。下面将选取其中的一个案例做评析,想和同行专家老师们分享,希望得到更多专家老师们的批评指导,使我获得更进一步的提高与完善,为学前教育事业做出一些贡献。

二、事件描述

2007年6月底,在全校范围公开开展的“互动班会”上有一位漂亮女孩,在众多抢占“舞台”的学生中获胜,迈上了自我成长的“舞台”,并开始讲述了她成长的故事(视频资料):

我是幼师XXX班的XXX,在这里我最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我是如何从一个不诚实,骗取父母钱,不爱学习,经常迟到早退,翻墙逃课,喝酒抽烟,打架闹事的坏学生,变成一个懂得心疼父母,懂得珍惜所拥有的一切,并且养成了良好学习习惯的好学生。

回首往事,我初中三年的学习生活是一个灰色的人生。

记得在那时,我周边的同学、朋友,她们的家境非常好,她们每天想吃什么就能吃什么,想穿什么就能穿什么,我非常羡慕她们。当他们从超市里大包小包的买零食时,我只能像一个仆人似的站在旁边帮他们提东西。即使这样讨好,她们还是对我不理不睬。我很自卑,很痛苦。我每天都在想为什么我出生在一个平民的家庭,为什么我的父母不是什么局长、书记之类的,为什么我的生活和她们的生活差距那么大,为什么我在她们的面前往往会矮人一等?我开始恨我的父母,恨他们为什么不能给我我想要的生活,为什么不能让我在别人面前也抬起头来做人。

我开始向身边的同学、朋友学习,像她们一样大手大脚的花钱来接近她们。但父母给我的基本生活费有限,根本不够我挥霍。这时,一个非常非常可怕的念头闯进我的脑海——骗取父母的钱。我第一次骗父母钱的场景使我终身难忘。

那是周六的一天,我回家同爸爸说:“爸,给我七百块钱,我们学校要交资料钱,我还要买书。”我低着头,不敢直视父亲的眼睛,同时心里盘算着如果父亲问我交什么资料钱,买什么书时怎么回答。可是令我没有想到的是,爸爸什么也没有问,很爽快的就把钱给了我。就这样我很轻松地骗到了父母的钱。拿上钱,我就说:“学校有事,不在家吃饭了。”然后就急匆匆地走了。其实,我是去找我的朋友,请他们吃喝玩乐去了。周一回到学校后,我发现我的基本伙食费都搭进去了,没钱吃饭的我只能向同学借钱,这使我感到更没面子,借来的钱花得更是大手大脚。那时候的我不爱回家,我觉得回家有一种压抑感。由于我与父母之间,除了“钱”之外没有任何话题可谈。所以骗到钱,我就想赶快离开家。

渐渐地,花钱大手大脚的我吸引了周边同学们的注意,得到了她们的羡慕,她们都以为我的家庭是非常有钱的,我不在是她们的跟从。没有节制花钱的我使父母的负担越来越重了,但我从来也不心疼父母,反而觉得他们生下我就应该满足我的一切,满足我的欲望。直到来幼师之前我都这样认为的。

2004年8月,我来到了幼师,这里是我命运的转折点。在这里我遇到了改变我一生的人——XXX老师,她是一位非常注重劳动的人。

那是我来校后第一次值周,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体验劳动。刚开始劳动,我还挺高兴不用上课,可是没坚持半天,我就感觉劳动太难、太累、太痛苦了。我无论怎么做都无法达到老师的要求。例如,我拖地时,老师说:“拖布没洗干净,”洗了之后拖,老师又说:“没拧干拖布,”“地面有泡泡糖”……老师不厌其烦的指导令我反感。“劳动创造人”的这句话我根本没当回事,甚至我很莫名其妙她在说什么,“创造”什么?与此同时我之前的坏毛病也不断地在犯……

以前犯错没有人管我,即使有人管我,他们那千篇一律的唠叨对我已经不起作用了。可是XXX老师不一样,她不会给我说长篇的大道理。她是一个软中带硬的人,根本不给我们犯错误的机会,一旦犯了错误就会给我们补营养——劳动。

开始时我没法接受她的营养,我很讨厌她。可是XXX老师从来也不怪我们,只是一味的督促、指导我们的劳动,这就是她的工作风格。随着我不断地犯错误,劳动的次数也越来越多,慢慢地我变得用心去劳动了。结果发现:我拖的地面,刷洗的楼梯、墙角等那么干净!我豁然开朗,我的心灵也有了一种纯洁无瑕的感觉,同时我的劳动成果也得到了众多老师和同学们的赞美与认可。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快乐与幸福,感觉身上有一种力量在推动着我向前。这时候,我才明白老师对我们说的“劳动创造人”的深层次的含义,只有体验劳动才能体会劳动的价值。

我从不会劳动到学会劳动,从不愿意劳动到发自内心的去劳动。再加上,XXX老师经常教导我们说:“一个人,如果感觉自己穷,那么你有再多的钱,你也是穷的;如果一个人感觉自己是富有的,那么你再穷也是富有的”。渐渐地,我体验到了爸爸妈妈挣钱的不容易。父母在我心目中的地位也变得越来越高,我感觉到他们是那么伟大,反而我却那么不懂事。父母平时省吃省穿,节省下来的钱都给了我,就是为了能换取我美好的前途。他们对我的用心良苦,伟大的“父爱”、“母爱”,却换来了我对他们的欺骗,一种罪恶感在我的脑海中回旋。妈妈每天起早贪黑,给别人打工做饭。手上磨起了很多老茧,一次失误,致使一根手指也被切断了。无论妈妈多忙、多苦、多累,只要我在家,她都会做一顿最好的饭给我吃(个案哭着擦眼泪,下面有热烈的掌声在延续)。

我懂得了心疼父母、感恩父母,学会了生活上省吃俭用。我的心情也变得越来越好,学习也蒸蒸日上,成为了我们学校的三好学生。我也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朋友,什么是狐朋狗友。我之前的朋友都是有钱在一起吃喝玩乐,没钱就当不认识。而如今,我身边的朋友都是知心朋友。

经历了这么多的波折,我终于找到了自己,找到了自己的家。我很喜欢XXX老师,我把她当做我的妈妈。如果我没有遇到XXX老师,就没有今天的我。我从这件事情中悟出了一个道理:只有自己改变了,才能清楚的认识过去的“自我”和现在的“自我”,才能深刻体会到自我改变的价值。

这一切改变,都来自于劳动。我感谢劳动,感谢XXX老师。有了她的劳动教育,让我感到了家庭的富有,善良而勤劳的爸爸妈妈成为了我的骄傲。我现在的生活非常充实。在此时此刻,我感到无比的幸福和快乐。我也明白了一个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家庭背景,但是一人能选择自己的未来。

三、点评与反思

(一)问题评析:学生缺乏劳动体验

1.个案:“……骗钱……吃喝玩乐……”

目的:用铺张浪费来掩盖家庭的“贫穷”,父母的“无业”,用虚假的外表引起别人的关注。

2.个案:“……为什么我的父母不是什么书记之类的……”

本质:内心的空虚与潜意识欲望之间发生冲突。

3.个案:“……我周边的同学……她们的家境非常好……”

环境因素:不良环境会影响个体的健康成长。

4.个案:“她们……大包小包的买零食……我像一个仆人……”

自卑心理:自卑的前提是自尊。当人的自尊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5.个案:“……像她们一样大手大脚的花钱……”

价值观的扭曲:个案开始迷失了方向。

6.个案:“……为什么不能给我想要的生活……”

溺爱:父母的溺爱会塑造孩子抱怨的心态,抱怨导致失败。

7.个案:“……我不爱回家……”

现象:个案的“灵魂四处流浪,精神到处漂泊,失去了自己的根基。”

8.个案:“我人生中第一次体验劳动……劳动太痛苦了。”

缺乏劳动教育,使孩子变得脆弱,是最根本原因。

伟大的导师恩格斯的“劳动创造人”论告诉我们:劳动使我们祖先的大脑越来越发达,最终才有了聪明的人类。

在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下,社会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基础是抓好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已成为了学生所接受的必不可少的一门功课。

可是,现在的家长们正因为疏忽了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营养——劳动。违背了“劳动创造人”论,剥夺了孩子自食其力的权利。导致孩子脱离了劳动,不懂得生活,不懂得爱父母,只懂得花钱,用铺张浪费包装自己来弥补其内心失衡的心理。所以,我们必须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找出具体、有效、可操作的方法来弥补孩子的缺失,这种方法就是劳动。我们应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入手。

(二)教育过程评析:改变学生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

1.理论教育的强化过程:

(1)自我成长教育:

“……在众多抢占“舞台”的学生中获胜……讲述了她成长的故事……”通过班会的互动,达到学生自我成长的教育目的。

(2)价值观教育:

个案:“老师经常教导我们说:‘一个人,如果感觉自己穷,那么你有再多的钱,你也是穷的,如果一个人感觉自己是富有的,那么你再穷也是富有的’”。

这是教育个案价值观转变的关键点:“富”与“穷”,不在于“钱”,而是在于“心”。心穷则人穷;心富则人富。

(3)劳动的意义:

个案:“老师说:‘劳动创造人’……莫名其妙……”

苏霍姆林斯基说:“劳动是有神奇力量的民间教育学,给我们开辟了教育智慧的新源泉。这种源泉是书本教育理论所没有的。”只有体验劳动的过程,才能体会劳动的价值。

2.实践教育的强化过程:

(1)抓常规劳动:

个案:“……第一次值周……”

魏老师说:“把大力气投入到培养学生干小事的能力上。”只有学生习惯于将每天的值日以及实践周等简单的劳动做到位,那么学生们就会变得不简单了。

(2)细节处理:

个案:“老师说:‘地面有泡泡糖’……”

“细节决定成败,劳动创造未来。”抓细节,培养学生用“心”去劳动的良好习惯,直至习惯养成自然。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当学生认为学习与自己所要达到地目的有关时,他们才能愿意学习。”劳动也如此,只有懂得劳动与自己想达到地目的有关时,他们才能愿意劳动。愿意劳动,才能注重细节,能全身心的投入于劳动。学生的意志品质自然就能磨练出来,学生才会有能力创造自己的未来。

(3)劳动弥补:

个案:“……一旦犯了错误……劳动。”

为学生创造劳动的机会,学生犯错误,为学生补营养——劳动。我们应该坚信,学生之所以犯错误,绝不是故意的。学生努力不犯错,但无能为力,就自暴自弃。这时老师应该帮助学生补充能量,鼓励劳动,通过劳动体验树立学生战胜自我的信心。但劳动弥补需要掌握尺度,千万不要用惩罚的心态去逼学生劳动。这样,学生会对劳动厌恶,达不到劳动教育的目的。

(4)持之以恒:

个案:“我不断地犯错误,劳动的次数也越来越多……”

定了制度,永不放弃。“说了算定了干、一不做二不休、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日久天长才形成习惯”。

3.理论联系实践教育的强化过程:

(1)没有理论依据的劳动教育是无法实现的:

罗杰斯说:“如果学习对学生没有个人意义的话,学习就不大可能发生。”同样,如果学生认为,劳动对学生没有个人意义的话,劳动就很难发生。

个案:“……补营养——劳动”。含有营养的劳动,教育才能起作用。

(2)没有实践的空洞的说教是最不值钱的教育:

个案:“以前……那千篇一律的唠叨对我已经不起作用了……”。“通过劳动的实践,人才具有用心灵去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

(三)教育结果评析:劳动能改变一个人

1.个案:“吃喝玩乐”——“省吃俭用”。

个案的改变:从铺张浪费变得勤俭节约,学会了做人,用内在的智慧取代了虚假的外壳。

2.个案:“为什么我的父母不是什么书记之类的”——“ 妈妈打工做饭……手上磨起了很多老茧”。

“我们深信,只有通过有汗水,有老茧和疲乏人的劳动,人的心灵才会变得敏感、温柔。”(苏霍姆林斯基)

个案的改变:从贪图求全的虚构生活中来到现实生活。有了“老茧和疲乏母亲”的劳动体验,个案的心灵变得温柔体贴。

3.个案:“有钱在一起吃喝玩乐,没钱就当不认识”——“身边的朋友都是知心朋友。”

个案的改变带来了环境的改变;从盲目交友到正确人际交往,在这竞争社会环境中健康自由的成长。

4.个案:“翻墙逃课”——“ 成为了三好学生。”

个案的改变:从自暴自弃走向成功;从自卑走向自信。她的精神得到了满足之后,生活、学习都有了支持资源,让她获得丰硕成果。

5.个案:“无法选择自己的家庭背景……能选择自己的未来”。

个案的改变:从梦幻中醒悟,从迷失中找到了正确的人生追求。

6.个案:“为什么不能给我想要的生活”——“无论妈妈多忙……”

个案的改变:从抱怨变得理解,知足。感受到了妈妈对她无私的爱。

7.个案:“平民的家庭”——“家庭的富有”;“不爱回家”——“家的温暖”。

个案的改变:从灵魂四处流浪变得有了自己的归属,懂得了珍惜所拥有。

8.个案:“劳动太苦、太累”——“ 身上有一种力量。”

个案的改变:从内心的脆弱变得坚强,身上有了充足的能量资源。

9.个案:“初中三年的生活是一个灰色的人生”—— “遇到了改变我一生的人”——“ 她是一位非常注重劳动的人”

这是个案内心的写照:从迷茫中看到了自己光明的前途。

10.个案:“把XXX老师当做我的妈妈”——“ 善良而勤劳的爸爸妈妈成为了我的骄傲。”

这是个案心灵感悟:劳动,搭起了师生之间爱的桥梁,用爱感化、滋润个案的心灵。使个案拥有博爱之心,爱“吾”及乌。笔者认为这就是教师爱的无私与伟大之处。

(四)反思:

自从我接触魏老师教育思想至今,我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探索,摸索出具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方法:(1)在实践上,持之以恒地抓学生的劳动教育,不断地为学生创造劳动的机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由劳动教育改变学生的命运。(2)在理论上,创立了学生自我成长平台——互动班会。通过互动,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目标。

此互动班会来源于同学们在不断地改变自我过程中,热切希望同别人分享自己成长果实的基础上,个人所获得的能量已经内存不下,不得不与更多的人分享。就这样自然形成了自助式班会,是劳动教育的标志性成果。不用主持人也不准备内容,个人的进步与成长就是最有说服力的能量资源。学生们自由上台讲述自己的进步与成长,其他同学从中找到:“你能行我也能行”的感觉。再把它拿到上讲台讲述。这种循环的过程能酝酿一种磁场,是传递正能量的磁场。一个接一个地发现自己的优势,挖掘自己的潜力,树立自信。这种班会的生命力很强,充满活力。在这积极向上的心态中相互追逐。就如登山一样,当你登上一座险峰时,你就会想着向下一个险峰前进,在这种意识推动下学生就会不断前进。同时老师们也与学生一同成长、一同进步,现已发展到全校范围,震撼着每一位班主任及学生。

总之,用一句话来概括,每一个人所追求的美好的东西都蕴含在自己的付出与劳动中。劳动能使每一个人的身心健康成长,实现每一个人的理想与目标。

二〇一三年九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