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教学展示  -  正文

从心理入手做好幼师后进生转化工作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3-06-12      浏览量:

王静

内容提要:

后进生问题在教育的各阶段普遍存在,转化后进生工作意义重大。本文从心理角度出发,分析了幼师后进生的形成原因及表现形式,并从心理角度,论述如何教育转化后进生。本文旨在唤起社会、家庭、学校对后进生的关注,与大家共同探讨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关键词:

后进生转化 心理

后进生问题是我们教育的各个阶段都普遍存在的问题,幼儿师范学校不可避免也存在这一问题。很多教师将后进生看作“班级拖后腿的学生”、“差生”、“不可救药的学生”,而对之不理不顾,采取放弃的态度;或是处处批评,觉得他们一无是处,采取对立的态度。这样做既不符合学校“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进步,得到提高”的教育目标,也不利于班级良好班风的形成。因而,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十分必要,同时又是十分艰巨的。要做好这一工作,首先要对后进生有客观、准确、全面的认识。

什么是后进生?一般是指那些在品德、学习、纪律等各方面暂时落后的学生。笔者认为:应该理解为在知能品格的培养和获得方面遇到困难,造成障碍,不能达到基本要求,成为合乎标准的学生。这样理解,前提是承认学生是在前进中,之所以后进,是进步受阻,而非是学生本身的弊病或其本性如此。这一解释要求教师首先正确看待后进生,他们同其他学生一样,并非“问题少年”,只是暂时由于种种原因,在各个方面落后于人,当其进步的障碍清除后,他们仍可以赶上来,“后进”变“先进”。其次,由于后进生在前进的道路上受阻,自己很难或不能及时清除障碍,因而教师应更多地关注他们,帮助他们克服种种困难,摘掉“后进”的帽子。

导致后进生“后进”的原因有很多,也较为复杂。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由于自身的素质及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往往分解成各种不同层次,出现先进、后进的差别。出现这一差别,除了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除了教育的外在环境,教育方式也参与影响;除了生理因素,心理因素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笔者认为在诸多因素中,心理方面因素是后进生形成的主要原因。现从心理因素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幼师后进生的形成原因及其表现形式。

一、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有些学生只顾眼前享乐,不考虑长远,极少想望未来。他们缺乏远大的理想,学习缺少正确的动机,因此也就缺少进取的热情和持久的努力。他们多沾染好吃、好玩、好扮等恶习,贪图享乐,从不考虑自己的未来,得过且过。他们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吃好的、穿好的、尽情的享受,认为学习无任何意义。这种心理的形成,既受到社会大环境中“拜金风”及“享乐主义”的影响,也与其家庭环境中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有误有关。当然,某些不当的、负面的学校教育也会促使学生这种心理的形成。

二、缺乏正确的职业认识

幼儿师范学校进行的是一种职业教育,培养的未来的幼儿师资。一部分幼师生对幼儿教师这一职业认识不足,将其简单地看作“看孩子的保姆”或“哄孩子的阿姨”,认为无专门学习的必要,将来可以轻松从事这一工作。因而对自己要求放松。另一方面,一部分学生看不起幼儿教师的职业,对其不感兴趣,但迫于家长和就业的压力,选择进入幼师,特别是一些男生,不愿成为日后幼儿园里的“男阿姨”,在学习、行为等各方面都表现出极大的对抗。据统计,后进幼师生中男生比例极大。因而,无兴趣就无动力,就丝毫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对学校的各种要求也就不屑一顾。

三、不良情绪的影响

幼师生的年龄大部分在17—19岁之间,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情绪易激动,不易控制,表现强烈,易走极端。同时,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他们既要适应新环境,解决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又要面对学习、生活、工作、恋爱、交友的挫折和冲突,还得处理好升学和就业的关系,烦恼相对少年时代大大增加,压力、冲突日趋增多。情绪障碍时有发生,抑郁、焦虑、恐惧、强迫行为、自杀倾向、自卑感、失落感初见端倪,而有的学生不善于消除情绪障碍,受不良情绪影响,无法正常学习、生活,逐渐成为后进生。

四、个性偏差

某些学生由于个性偏差,严重影响了个体的学习、人际关系、社会性活动等,由此产生心理上的困扰和障碍。如有的学生由于其需要结构中某些需要未能满足,而变得情绪消极悲观,甚至一蹶不振。有的学生形成不良的兴趣爱好,如玩游戏机、上网成瘾等,极大地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还有的学生性格偏执、心态乖戾等一系列个性偏差,都会使其在各方面表现“落后”。

五、人际交往障碍

在学校的教育活动中,学生们之间、师生之间的交往时常由于某些因素的制约或影响而出现一些问题或冲突。这些问题和冲突,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引起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如有的师生间情绪的对立以及公开的行为对抗,还有的是学生之间的对立和对抗,究其原因,既有教师教育方法的不当,也有学生人际交往的问题。但这些状态会引起学生情绪紧张和焦虑,使学生上课时注意力分散,不能认真听讲,课堂秩序混乱,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下降,相继地出现一些行为问题。

六、缺乏正确的自我观

自我观就是自己对自己的看法,它是个体通过人际互动,观察、了解自己并形成判断的一种心理过程。后进生中有很多同学都是不能正确看待自己,评价自己。或是对自我评价过高,要求过高,达不到要求就丧失自信心,没有继续努力的勇气;或是低估自己,时常有自卑感,总害怕失败,因而“破罐子破摔”,也不再努力了。同时,青春期强烈的自尊心又迫使他们不愿承认错误,耻于向别人请教,逐步将自己封闭在“自大”或“自卑”的个人世界里,无法进步。

综上所述,后进生由于心理上的种种错位和障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他们,使其不能象其他学生那样学习、生活,使其在智能品格等方面与其他学生形成差异,由于差异产生,并在一定条件下扩大,未能在外界帮助和影响下及时得到纠正。日积月累,导致能力得不到正常发挥,意志得不到合度锤炼,行为得不到及时规范,品格得不到陶冶,渐成痼疾,位列后进。

既然心理因素是幼师后进生形成的主要因素,我们就应从心理角度入手,做好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

一、学校、家庭、社会合力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学校、家庭、社会作为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环境,应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应从各个方面引导学生认识人生的真正价值,为之树立正确的榜样。家庭各成员要先端正自己的认识,自己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再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子女。学校是教育学生的“主阵地”,因而学校要抓住各种教育契机,显性地或是隐性地对后进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教师可以经常借一些名人传记或是一些激人上进的文章给后进生阅读,经常借一些名人影片让其观看,经常与后进生谈理想、谈未来,多鼓励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放弃眼前享受。更要动员其他同学与之多交往,用言行影响他们。同时,进行一些与之相关的主题班会,用班级的力量,来转化后进生。当然,人的观念转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而教师要做好长期转化后进生的准备,不着急,不气馁,坚持不懈地利用一切机会,从点滴事情影响后进生,使之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帮助后进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教师先要了解清楚后进生不爱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的原因,如果是对幼教职业的偏见,可以向其介绍幼儿教育的神圣、伟大及其工作的实质,并带其到幼儿园参观、见习,让其真实体验到幼儿教师的辛苦和快乐。如果是对幼教工作不感兴趣,教师可以运用各种手段、方法培养其兴趣,多与之谈幼教工作中有趣的事,请已毕业工作的幼师生与之座谈,多带其到幼儿园去,在班级多播放少儿节目,使其耳闻目睹的都是与幼儿教育相关的内容,并教育他懂得“选择了幼教事业,就应热爱它,投身它。”的道理。

三、做好后进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调整不良情绪,改变个性偏差,克服人际交往障碍。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由于种种原因,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我们比较重视学生的品德性问题行为,而忽视心理性问题行为,使思想教育工作出现不少困惑,带来逆效应。因而,在今后教育中,我们应该在学校各年级开设心理讲座、心理咨询,为学生解答学习、生活中的心理问题。对于有心理错位或障碍的后进生,教师应积极、主动帮助他们解决相应问题,清除其进步道路上的障碍,使之从“后进”变“先进”。在教育工作中,我们应注意提高教师的心理辅导素养,教师要以真挚的爱心,尊重理解后进生,同情其不幸,于情感交融中取得学生的敬重、信任,敞开学生心扉,抓到问题结症所在,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及错位。

首先,教师要理解后进生,尊重后进生,他们不是本质不好,只是在成长过程中,不能很好调整自己的心理,出现了一些他们自己也无法控制的局面。

其次,教师要帮助后进生解决这些心理问题,多关心他们,了解他们,协助他们调整不良情绪,改变个性偏差,克服人际交往障碍。具体的做法是:

(一)、进行情绪教育,培养后进生健康的情绪。

1、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理想,这是培养后进生健康情绪的根本。让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热爱工作,养成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

2、创造良好气氛。情绪的产生依赖于情境,要培养健康情绪,必须创造良好气氛。让家庭充满和谐气氛,得到父母理智的爱,在学校中又受到教师、同学的尊重和正确的评价,让他们生活在一个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充满友爱的集体中,这样,他们就会产生安定、沉静、愉快的情绪。

3、让其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充实精神生活。多进行一些有益的活动会让学生不断获得新知识,丰富生活内容,开阔思路,并让其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体验到满足感和充实感,预防因无所事事而产生的空虚、孤独的消极情绪体验。

4、培养其幽默感。幽默会让烦恼、痛快、忧愁荡然无存。因而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幽默感,如读幽默图书,看幽默电视,培养良好情绪。

(二)、进行个性教育,改变个性偏差。

1、榜样示范。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可以有意识的让后进生剖析典型人物的个性特征,指出其中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然后结合自己实际情况,进行有目的的模仿。或者教师可以在班上分析某些学生良好性格特征及其在个人学习和成长中的积极作用,为后进生树立起可比、可学的具体榜样。

2、实践锻炼。可以根据后进生实际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一些实践活动让其参与,增强其认识,锻炼其意志。如对自制力差、任性的后进生,可以组织适当的军事训练;对于个人主义、无集体意识的后进生,可以组织其参加拔河比赛、足球比赛等。

3、陶冶教育。教师有意地创设教育情境,使后进生在这一情境影响下,潜移默化地受教育,即所谓“陶情”、“冶性”,以达到塑造其良好个性,改变其个性偏差的目的。

(三)、进行人际交往教育,克服人际交往障碍。

1、帮助后进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许多后进生对人际交往没有正确的认识,认为独处挺好,或认为人际交往即是拉关系,因而教师要关心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向他们讲明如何进行正确交往,其意义何在。

2、教师的人际交往示范与引导。教师作为长者、成熟者、领导者、教育者,其交往态度、交往水平、交往方式都会对学生的交往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要端正交往态度,关心所有学生健康成长,不可“偏心”,特别是对后进生,不要置之不理,应更多地关心他们。

四、进行自我观教育,增强后进生信心。

转化后进生的关键是帮助其认识自己的不足,自觉、主动地克服困难,由“后进”变“先进”,事物的转变,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增强后进生信心,可以从根本上转化他们。而增强其自信心,关键在于运用鼓励性评价和给后进生成功的机会。美国著名社会学习理论创始人班杜拉说:人总是自己对自己的估计,并按其头脑中的自我形象去行动的。主体丧失了自信心,也就失去了前进的力量。因而我们要善于发现后进生的优点,立刻表扬,即使是作业做的好,为班级做点小事,也要对他们予以鼓励,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让其对自我有一客观的认识,即:我原来是可以做到的,我还是有价值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利克森认为,“基本的勤奋和感到基本的自卑是学龄阶段儿童的基本茅盾,儿童对于学习天生是勤奋的,当考试出现后,某一孩子反复排名最后,基本的自卑感上升,就会厌恶、抵制学习。”因而,我们应为后进生创造进步的契机,并抓住这个契机恰如其分地做文章。在学习上,有意无意地让他们成功;在班级工作中,有意无意地让他们做好事,然后表扬、鼓励,让他们的自卑感消失,自信心增强。

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积累、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试图仅仅通过一次事件、一次班会、一次谈话、一次表扬,就完成这项工作是根本不可能的。因而,教师应将后进生转化工作看作一个长抓不懈的工作来做。虽然,后进生的成因各不相同,到只要我们以热爱学生为出发点,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其思想动态,把握其心态,从其心理入手,转化工作一定会收到相应的效果。

参考书目: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警官教育出版社

《学校管理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

《如何转化后进生》徐少云庄金品

《后进生心理错位的调适》汪桂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