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幼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幼动态  -  学校新闻  -  正文

鄂尔多斯市民族教育发展概况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3-04-16      浏览量: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教育方针政策,坚持优先重点发展民族教育,推行“两主一公”办学模式,加强双语教育工作,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定不移地走规模、质量、效益、特色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充分发挥民族教育在建设“教育强市”和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自主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各类高素质少数民族人才,为建设和谐鄂尔多斯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二、发展概况

全市现有民族中小学、幼儿园42所,在校生24304人。教职工3333人,其中专任教师2342人,民族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100%、100%和95.3%。鄂尔多斯市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民族教育发展体系。

三、取得成绩

回顾近年来鄂尔多斯市民族教育事业改革发展进程,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一)完善投入机制,为民族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完善投入机制,为民族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在财政主渠道教育投入方面始终坚持向民族教育倾斜,优先保证民族教育发展的需要。在“两基”达标、“义教工程”、逸夫项目、世行贷款等重大投资项目方面,尽力向牧区旗倾斜。2009年,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民族教育工作的意见》(鄂府发〔2009〕29号),进一步明确了公共财政对民族教育投入的相关政策。我市通过实施民族教育发展工程,旗区政府加强民族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民族学校基础设施已达到当地同级同类学校水平,初步形成各级政府全力支持,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推进民族教育事业健康、稳步发展的局面。市人民政府通过无偿划拨土地大力度改善民族学校办学条件,加快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市蒙古族中学、市蒙古族学校、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艺术学校、市卫生学校已经实现搬迁。各旗区政府也相继出台政策,大力推进民族中小学、幼儿园基础设施建设。为全面提升民族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坚持“改革求发展、创新促提高”和“适当集中、扩大规模、因地制宜、优化布局、提高效益”的原则,在全市范围内实行蒙语授课中小学幼儿园“小班化”教学(班容量不能超过30人),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和教育资源配置,极大地满足少数民族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2011年全市民族学校幼儿园均衡发展远程互动教研平台成功试运行,民族教育办学水平不断向前迈进。

2.努力构建民族教育助学体系。我市在落实国家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前提下,在自治区率先实施蒙语授课幼儿园到高中阶段学生“两免一补”政策,从2010年开始实施“三免一补”,免学费、住宿费、课本费,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从2012年春季学期起,对鄂尔多斯籍蒙语授课学生实行全免费教育。

3.扎实推进民族教育信息化建设。我市坚持以民族教育信息化带动民族教育发展,不断提高现代化水平,民族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及校园信息化建设等配置条件均达到同级同类学校先进水平。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来,全市共投入4211万元、占全市教育总投入的14%用于民族教育信息化建设。目前,全市所有乡镇苏木中心校以上民族学校都建成地面卫星接收系统,所有民族中小学都高标准配备计算机,实现“班班通”(大部分为电子白板式多媒体设备),并开足开齐信息技术课。全市民族中小学生机比达到 10:1, 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我们为全市所有民族中小学免费安装蒙古文应用软件,建成自治区首个蒙古文教学资源库和“鄂尔多斯教育”蒙文门户网站。率先出版发行《蒙古文课程资源》软件,并入选国家三部委(教 育部、发展和改革委、财政部)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蒙古文版),通过卫星传输方式供全国各地蒙古语授课中小学接收使用。我市制作的《九年义务教育蒙古语文规范朗读》和中学《蒙古文学科实验》(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两套蒙古文电子教材经全国蒙古文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取得了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资源推广使用权;《中小学蒙古文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课题被列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十二五”重点课题。创办鄂尔多斯教育蒙古文网络版电子期刊,推进民族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民族教育信息化发展迈上新台阶。

(二)实施“两基”工程,不断提高民族基础教育普及水平。

我市利用国家实施“两基”工程和“义教工程”的有利条件,下大力气抓好民族基础教育普及工作。目前,全市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民族基础教育普及和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结合实施“两基”工程,加快了农村牧区撤点并校步伐,全市民族中小学数量与“十五”初期相比减少了29所,进一步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目前全市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100%,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学100%、初中100%,全市基本实现了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三)重视民族职业教育,大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少数民族初中级实用人才。

在大力发展民族职业教育的同时,积极开展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教育,培养了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的初中级少数民族实用技术人才。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艺术学校承担着自治区民族幼儿师资和民族艺术人才的培养任务;鄂托克前旗民族职业中学被确定为自治区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雨露计划”示范基地,成为我市西部四旗蒙古族汽车驾驶员培训教育基地;市卫生学校成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二批立项建设学校。在2011年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上,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艺术学校学生获得“全国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学生才艺展示汇报演出”金奖,鄂托克前旗民族职业中学学生获“2011年全国职业院校优秀学生技能作品展”三等奖,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技能显著增强。

(四)狠抓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民族学校教师整体素质。

我市始终将民族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民族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任务来抓,采取多种措施,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一是深化民族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在民族学校全面推行校长聘任制和教师聘用制,教师通过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竞争上岗,进一步激活了用人机制。二是加强民族学校校(园)长培训。派出一批民族学校校(园)长,到东北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和上海、深圳等教育发达地区进行挂职培训,提高校(园)长的政策素养,培养树立创新精神,更新管理理念,改进工作作风。三是大力开展民族中小学教师全员岗位“大练兵”。我市启动了全面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达标课、优质课、创新课“三课”系列活动,着力建设以明星教师为龙头、骨干教师为中坚、合格教师为基础的教师队伍。每年对民族学校教师进行轮训,同时聘请专家进入课堂跟踪指导,以学科带头人传、帮、带等多种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推进素质教育,提升育人质量。四是积极推进民族中小学教师新课程改革培训,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教师跟考、英语骨干教师赴美培训、蒙语授课中小学专任教师培训、蒙语授课教研员赴北京教育学院全员培训等工作,努力为中小学培养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新型师资力量。承办教育部2011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研究生招生工作总结暨2012年工作部署会议,为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五)加强学校管理,稳步提高民族教育教学质量。

一是认真落实“两主一公”政策。全面巩固“民族学校以公办寄宿制为主、以助学金为主”的办学模式,全市民族中小学全部为公办学校,寄宿生比例达66.16%。二是加强教学质量监控管理。2011年12月,我市召开全市蒙古族中学第八届班主任工作研讨会,通过专题讲座、相互交流等方式,推动了班主任工作理论化、科学化水平的提升。三是建立健全教育教学表彰奖励制度,每年表彰奖励一批民族教育教学工作突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2011年教师节前夕,我们召开全市庆祝第二十七个教师节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表彰奖励大会,表彰奖励了市蒙古族小学等41个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先进集体、市蒙古族中学宝音伊布格勒等60名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先进个人,促进了民族学校学习先进、崇尚先进、见贤思齐良好风气的形成。四是进一步推进民族教育教学创新。积极推行以“双语”、“三语”教学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改革,促进了民族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加强校本教研,全市民族小学都有自己编写的校本教材,特别是市蒙古族小学编写的校本教材被列入全国中小学教材图书目录,在全国八省区广泛使用。五是加强传统体育、艺术项目建设。全市各民族学校均有1至2项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每年举办全市民族学校搏克、摔跤、赛马、射箭、蒙古象棋、蒙古长调等比赛,为参赛者提供了相互观摩、相互学习、促进提高的机会,搭建了展示自我风采的平台,对全市民族学校师生的业务素质提高和民族特色技能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自治区第十二届中学生运动会毽球比赛中,我市蒙古族中学男子毽球代表队和女子毽球代表队分别夺得男子组第二名、女子组第三名的好成绩。第159期“桃李芬芳”全国青少年民乐观摩音乐会上,市蒙古族小学百余名学生先后参加了扬琴、四胡、三弦、马头琴、古筝等6项比赛,并分别荣获金奖一项、银奖两项,铜奖三项。鄂托克旗蒙古族实验小学注重将传统艺术与艺术课程课堂教学和课外艺术活动相结合,于2011年被教育部评为“首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

四、存在问题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民族教育发展现状与自治区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少数民族群众需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一是我市虽然没有民族教育薄弱学校,但是受经济条件、地理位置等诸多因素影响,区域间、学校间的发展还不均衡。二是优质民族教育资源不足与少数民族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三是教师更新和补充机制不完善。四是民族教育教学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五是民族教育资源特别是教辅用书、参考资料相对不足,翻译、编写和制作工作困难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