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生活  -  师德师风  -  正文

【师道 • 师说】赵越英——做人民满意的好教师

发布时间:2023-04-25      浏览量:

师道 • 师说》栏目第一期我们将走进赵越英老师的师道传承故事。

塑师德 正师风 强师能 铸师魂 —— 做人民满意的好教师

基础教育部党总支书记 赵越英

写下标题,我思绪万千,从教30余年,我曾多次和同仁们以各种方式交流、分享,但是今天于我而言意义非凡,虽然我的双鬓已增添了些许白发,可是谈及“何谓师者”我依然如初登讲台般心怀虔诚。我曾看到过孔子“杏坛讲学”的一组雕像。师者手持书卷,神情庄肃,目光深邃而平和;弟子则列布四周,或诵习、或沉思、或聆听,上有飞云朗日、下有杏树古石。我的心中突然涌出一种莫然的感动,多么和谐的师生图,多么真切的师生情啊!夫子的德、才、勤、容真可谓万代之师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强调评价教师队伍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就如何做一个“好老师”提出了四点要求。在考察清华大学时,又提出了“大先生”的概念,期望高校教师成为“好老师”,争做“大先生”,明确了高校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的目标,指出了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更高要求和基本路径。

在第28个世界读书日的我校启动仪式上,谈“师德师风”建设于在座的老师和未来的老师而言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教育要善于从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进而塑师德、正师风、强师能、铸师魂。而书籍正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读书,是继承文化的重要方式。

一、修身:明德至善

《大学》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师者,为人师范,尤当以修身为本、修身治教行大道。所谓修身,也可以称之为修德。“师道”首先须具备“师德”,即便学有所长、术有专攻,如品行有亏,操守不保,绝难为“师”。正如孔子所谓:“修己以敬”、“修己安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周汉以来师道、师德理论的现实运用,其基本价值判断源于“师”对“生”的示范性、引导性,因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教师正是将学生从混沌中牵引到光明中的人,所谓“师者,人之模范也”、“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也正因为身为人师心中有光才能让学生眼中有对光的渴望。“师范”两个字,对于教师而言,是一种约束,更是一种荣光。我的父亲是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西部教育来到鄂尔多斯的,我曾问过父亲是否对当年的选择后悔过,因为当时作为天之骄子的他们本来可以拥有更加优渥的生活。父亲总是摇摇头,说“祖国需要,党需要,我不后悔”那是一种使命,更是一种情怀。当年义无反顾投身西部地区支援教育事业的大学生本身就是一面明德至善的旗帜。耄耋之年的父亲总有学生牵挂着,就如他当年牵挂那些学生一样。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做教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在学生眼里,老师“吐辞为经、举足为法”,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也是我们校训的第一个词“仁爱”。

二、为师:博学多才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讲“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应精通自己的学科,具有扎实而渊博的知识。马可连柯说过:“学生可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苏霍母林斯基也指出:“只有教师的知识面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多,他才能成为教学过程的精工巧匠。”

对教师而言,不仅要熟悉所教教材的基本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要加强学习,跟踪学科学术动态,不断更新知识,站在学科的前沿。教师还要通晓基本的社会学科、自然学科等方面的知识,做到博学多才。教师还应具有教育科学理论修养。就如《礼记·学记》所言:“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韩愈亦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故如无专业理论知识之积累何以“受业”、“解惑”,既不能“受业”、“解惑”,“师道尊严”又何以立足。

过去总说“要想给学生一碗水,需要教师有一桶水”。如今,要满足当代大学生的要求,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拥有的是整个大海,让学生“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校训的第二个词“博识”。“博”字的前半部是“十”是数字完备的标志,有齐全的意思;后半部“尃”有分布之义。“尃”与“十”合起来的寓意为分布广泛。“博识”就是做一个学识渊博的人,而读书才能让我们博闻强识。

三、弘道:任重道远

道者,良知也。人之初,性本善,因有良知也。所以师者,顺人善性,扬其善而抑其恶,是为传道。据中国典籍记载,最早把师与道相连并为师正名的是《周礼》,最早提出尊师思想的是荀子,“师道”的首倡者则是“至圣先师”——孔子。

我国古代“师道”的精神内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括“严师重道”“师道尊严”“崇真求道”“乐道自得”“师道至善”“师道贵表”“因材施教”“德才兼备”这些不仅蕴含了对教师个人德、业、学、识、品、行诸方面的要求,而且还上升到“劝君臣”“正民风”“安邦国”的高度,是中华民族世代积累下来的相对稳定的历史经验和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恪守和弘扬我国古代“师道精神”,光大教育优良传统,是中国历代教师共同信奉和遵循的基本原则,它形成了我国教师所特有的职业道德心理和性格特征。

荀子《劝学》中讲到,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也”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这也是我们校训中的第三个词“笃行”。意思是踔厉奋发,笃行不怠,还要从容不迫。

孔子曰:“师者,君子也,莫以利而教,莫以教谋利,苟以利教,苟以谋利,则失道亦。”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正确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这表明,我国古代“师道精神”与当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在新时期,时代赋予了教师新的历史使命,社会对教师个人的道德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亲爱的老师们,今天我们在世界读书日谈师德建设,古代先贤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留下太多值得我们深思的宝贵财富。它教我们为人、教我们为师、教我们成为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让我们坚定理想信念,政治上有“红心”;培养道德情操,品德上有“真心”;锤炼过硬本领,专业上有“匠心”;培养栋梁之才,育人上有“爱心”;争做“大先生”。承扬师道!践行师道!